排行榜 统计
  • 建站日期:2020-07-21
  • 文章总数:411 篇
  • 评论总数:33 条
  • 分类总数:11 个
  • 最后更新:2022年05月17日
中药膏方
五苓散

胃苓汤(《丹溪心法》) 五苓散平胃散各3g 用生姜、大枣煎汤,空腹送服。功效:祛湿和胃,行气利水。主治:夏秋之间,脾胃伤冷,水谷不分,泄泻不止,以及水肿、腹胀、小便不利者。胃苓汤即五苓散与平胃散合方,因综合了两方的功效,故能祛湿和胃,行气利水,适用于水湿内盛之泄泻、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
仙方活命饮

本方所治为热毒壅聚、营卫不畅,气滞血瘀所致,属于阳证痈疡。热毒壅聚,则局部红肿热痛;邪正交争于肌表,则身热微恶寒;舌苔薄白或微黄,脉数有力,为阳证痈疡之征。本证的特征是发病迅速,易肿易成脓、易溃易敛。阳证疮疡初起者,必治以清热解毒,并配以理气活血,散结疏风之法。方中金银花功善清热解毒,既能解气分热毒,又能清血分之热毒,且芳香透达,为治阳证疮疡之要药;当归尾、赤芍、乳香、没药、活血散瘀,消肿止痛;陈皮理气行滞,消肿止痛;防风、白芷辛散疏透,疏散壅滞而散其结,使热毒从外透解,白芷又长于消肿排脓;浙贝母、天花粉清热化痰排脓,可使脓未成即消;穿山甲、皂角刺活血通络,透脓溃坚,可使脓成即溃;甘草清热解毒,调和诸药;酒煎则能活血通络以助药效。诸药合用,使热毒消解,气血畅通,肿消痛止。

土大黄膏

【功效与作用】杀虫疗癣。 【适应证】干湿顽癣,不论新久,但皮肤顽厚,患走不定,惟痒不痛者。

麻黄膏

【功效与作用】祛风散寒,通络开窍。 【适应证】治中风不省人事,猝然倒地。

天仙膏

【功效与作用】祛风散寒,通络正颜。 【适应证】治卒中风,口眼斜之症。

鼻齆衄血方

【来源】《保童秘要·鼻》 【配方】黄连50克,艾叶、升麻、防风、大黄各30克,朴硝80克。 【制法】上药切碎,水煮滤汁,如此三遍,将所滤汁液浓缩,加入蜂蜜收膏。 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泻火,凉血止血。 【适应证】鼻如喷火,鼻内出血,伴随有口干口苦,大便秘结等症。 【用法】每服1匙,1日3次。 【禁忌】不宜过量服用。

敷脐膏

【来源】《寿世仙丹·内科经验良方·卷一·寒门》 【配方】燕子窝土200克,田螺100克,鸭蛋1个,白醋100克。 【制法】四味搅匀,成膏。 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解暑。 【适应证】夏月伤暑,皮肤受热,口燥不已,四肢热极难当。 【用法】敷于脐上下,其热即下行,内外俱凉,然后服五苓散方。

神异痰火膏子

生地黄240克,熟地黄、核桃肉、红枣肉、莲肉、柿霜、山茱萸各60克,枸杞、胡黄连、人参、知母、贝母、银柴胡、诃子肉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、山药、黄芪、黄芩、黄柏、陈皮、白沙参、杏仁、桔梗、黄菊花、五味子、白芍、栀子、香附、松花、天门冬、麦门冬、厚朴、枳壳、当归、白术、桑白皮、天花粉、栝楼仁、白茯苓、乳香、没药、延胡索、玄明粉、鹿角胶、罂粟壳、柏子仁各15克,梨汁300克,藕汁120克,五加皮22.5克。

正容膏

【适应证】风中经络之偏风口噤,口眼斜。 【用法】每次用适量敷于患处面部,左喁敷右,右喁敷左,外用纱布绷带固定,每日换药。 【注意】本方外用,不宜内服。

祛风活络贴药膏

《清宫配方集成·风痰方》 【配方】防风、白芷、僵蚕各30克,白附子、天麻各20克,薄荷15克。 【制法】共研细面,兑大肥皂600克,蒸透和匀。 【功效与作用】祛风活络,化痰解痉。 【适应证】风痰阻络,口眼斜,面肌掣动。 【用法】每次用适量,外敷患处。 【禁忌】本方药偏辛燥,适用于口眼斜偏寒者。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所致的口眼喁斜,非本方所宜。 【注意】白附子有毒。

鸡血藤活络贴药膏

【来源】《清宫配方集成·风痰方》 【配方】鸡血藤膏面200克,大角子400克。 【制法】将上药同香肥皂适量用黑糖水化开,和匀如膏状,瓷器收盛。

疏风活络敷药膏

【来源】《清宫配方集成·风痰方》 【配方】麻黄40克,石膏20克,肉桂、干姜、川芎各10克,当归、黄芩各5克,杏仁8克,竹沥20克。 【制法】共研细面,兑大角子搀匀。